疾病索引:
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互动交流 > L

流行性乙型脑炎

时间:2018-01-30     来源: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
流行性乙型脑炎
 
 
简称
    乙脑
 
法定传染病类型
    乙类
 
感染类型
    病毒感染
 
概述
    流行性乙型脑炎(epidemic encephalitis B,以下简称乙脑)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,故名日本乙型脑炎,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,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,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。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,经蚊传播,多见于夏秋季,临床上急起发病,有高热、意识障碍、惊厥、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,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。
 
分期或分型
    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:初期、极期、恢复期、后遗症。根据病情轻重,乙脑可分为四型:轻型、普通型、重型、暴发型。
 
传染源
    传染源为家畜家禽,主要是猪(仔猪经过一个流行季节几乎100%的受到感染),其次为马、牛、羊、狗、鸡、鸭等。其中以未过夏天的幼猪最为重要。动物受染后可有3~5天的病毒血症,致使蚊虫受染传播。一般在人类乙脑流行前2~4周,先在家禽中流行,病人在潜伏期末及发病初有短暂的病毒血症,因病毒量少、持续时间短,故其流行病学意义不大。
 
传播途径
    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,库蚊、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,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重要。蚊体内病毒能经卵传代越冬,可成为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。
 
潜伏期和传染期
    潜伏期为10~15天。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,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,表现为高热、意识障碍、惊厥等。
 
人群易感性
    人类普遍易感,成人多数呈隐性感染,发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,以2~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。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,故成人和老人发病相对增多,病死率也高。男性较女性多。约在病后一周可出现中和抗体,它有抗病能力,并可持续存在4年或更久,故二次发病者罕见。
 
流行特征
    本病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,80%~90%的病例集中在7、8、9三个月,但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不同,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~7月,华北地区在7~8月,而东北地区则在8~9月,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。
 
临床表现
    流行初期重型较多,后期则以轻型居多。
 
治疗和预后
    乙脑病情重,变化快,高热、抽搐、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三个重要症状,可互相因果,形成恶性循环,因此必须及时发现,抓住主要矛盾,尽快采用中西医结合措施,促使矛盾转化。以利康复。
    (一)一般治疗
    病室应安静,对病人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刺激。注意口腔及皮肤的清洁,防止发生褥疮。注意精神、意识、体温、呼吸、脉搏、血压以及瞳孔的变化。给足够的营养及维生素。
    (二)对症治疗
    1.隆温使室温控制在30℃以下,可采用室内放冰块、电风扇、空调等。物理降温可用30%酒精擦浴,在腹股沟、腋下、颈部放置冰袋;也可用降温床或冷褥。消炎痛12.5~25mg,每4~6小时一次。也可用牛黄清心丸、柴胡注射液等中药。
    上述方法效果不显时,可采用亚冬眠疗法,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各0.5~1mg/kg/次,每4~6小时一次,同时加用物理降温,使体温降至38℃左右。
    2.惊厥或抽搐
    应根据惊厥、抽搐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。
    (1)多数抽搐者,降温后即可止惊。
    (2)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所致缺氧者,应及时吸痰、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    (3)脑水肿或脑疝者,应立即采用脱水剂治疗。一般可用20%甘露醇1~1.5g/kg静脉注射或快速静滴。必要时作气管切开。
    (4)脑实质炎症引起的抽风可用中药、新针治疗。给予镇静剂或亚冬眠疗法。频繁的抽风可同时加用氢化考的松治疗。
    (5)低血钙引起的抽搐应及时补充钙剂。
    (6)由脑性低血钠引起的抽风可用3%盐水滴注。
    镇静剂应用原则:
    (1)宜早用,在有抽搐先兆、高热、烦燥,惊厥及肌张力增加时,即与应用;
    (2)肌肉松弛后即停;
    (3)掌握剂量,注意给药时间。
    常用药物如下;
    (1)安定
    成人10~20mg/次,小儿0.1~03mg/kg/次,肌注,必要时静脉缓注,但不超过10mg。
    (2)水合氯醛
    成人1.5~2g/次,小儿50mg/kg/次(每次不大于1g),鼻饲或保留灌肠。
    (3)异戊巴比妥钠(阿米妥钠)
    成人0.2~0.5g/次,小儿5~10mg/kg/次,稀释后静脉缓注(1ml/分),至惊厥缓解即停注。用时注意观察呼吸,如减慢则立即停止注射。
    (4)苯妥英钠
    成人0.1g,每6~8小时肌注一次。有积蓄作用,不宜长时间应用。
    (5)苯巴比妥钠、副醛、冬非合剂等
    可酌情选用。
    3.呼吸衰竭的治疗
    (1)保持呼吸道畅通
    定时翻身拍背、吸痰、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分泌物。
    (2)给氧
    一般用鼻导管低流量给氧。
    (3)气管切开
    凡有昏迷、反复抽搐、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而致发绀,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,反复吸痰无效者,应及早气管切开。
    (4)应用呼吸兴奋剂
    在自主呼吸未完全停止时使用效果较佳。可用洛贝林、可拉明、利他林等。
    (5)应用血管扩张剂
    近年报道认为用东莨菪碱、山莨菪碱有一定效果。前者成人0.3~0.5mg/次,小儿0.02~0.03mg/kg/次,稀释后静注,20~30分钟1次;后者成人20mg/次,小儿0.5~1mg/kg/次,稀释后静注,15~30分钟1次。
    (6)应用脱水剂
    脑水肿所致颅内高压是乙脑常见的征象,亦为昏迷,抽搐及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,并可形成脑疝,故应及时处理。其具体方法:20%甘露醇或25%山梨醇,1~2g/kg次,15~30分钟推完,每4~6小时一次。有脑疝者可用2~3g/kg。应用脱水疗法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。
    (7)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。
    4.皮质激素
    多用于中、重型病人,有抗炎、减轻脑水肿、解毒、退热等作用。氢化考的松5~10mg/kg/日或地塞米松10~20mg/日,儿童酌减。
    5.能量合剂
    细胞色素C、辅酶A、三磷酸腺甙等药物有助脑组织代谢,可酌情应用。
    6.应用免疫增强剂
    乙脑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,近年虽有使用转移因子、免疫核糖核酸、乙脑疫苗、胸腺素等治疗者,但疗效尚不能肯定。干扰素亦可试用。
    7.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
    (1)药物治疗
    ①28.75%谷氨酸钠注射液、谷氨酸片、烟酸等促进血管神经功能恢复。
    ②兴奋不安者可用安定、利眠宁或氯丙嗪。
    ③有震颤或肌张力高者,可用安坦,东莨菪碱或左旋多巴,亦可使用盐酸金刚烷胺。
    ④肌张力低者,可用新斯的明。
    (2)新针疗法
    ①神志不清、抽搐、燥动不安者取穴大椎、安眠、人中、合谷、足三里。
    ②上肢瘫痪者取穴安眠、曲池透少海,合谷透劳宫;下肢瘫痪者取穴大椎、环跳、阳陵泉透阴陵泉。
    ③失语取穴大椎、哑门、增音。
    ④震颤取穴大椎、手三里、间使、合谷、阳陵泉。
    (3)超声波疗法
    应用超声波机每天治疗15~20分钟,双侧交替,疗程2周,休息3天,可反复数疗程,据报道亦有一定疗效。
    (4)功能锻炼。 
病死率在10%左右,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大多恢复,暴发型和脑干型患者的病死率较高,多于极期因呼吸衰竭而残废死亡。
 
预防
   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,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。
    (一)灭蚊
    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,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。成蚊活动范围较广,在野外栖息,偏嗜畜血。因此,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。如:结合农业生产,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,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;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。
    (二)人群免疫
    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的乙脑疫苗有两种,即日本的鼠脑提纯灭活疫苗和中国的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。减毒活疫苗我国正在试用中,该疫苗系选用60年代SA14株经地鼠肾细胞连续传代,紫外线照射等措施后获得的三个减毒活疫苗株,远较国外的减毒株毒力低。而免疫原性好。
    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。
    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,首次皮下注射,(6~12个月每次0.25ml,1~6岁每次0.5ml,7~15岁每次1ml,16岁以上每次2ml)间隔7~10天复种1次,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。
    预防接种后2~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,一般能维持4~6个月。


黑公网安备 23011002000081号

Baidu
map